如果从字形本义看,郭、王、何的解说都算合理。但从汉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看,我们应当从许慎之说,但这并非原始本义,黄约斋的说法是汉代说法的引申义。不过,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,多做本义的猜想是有益的,但却不必纠结。
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释言》:“蕲州谓使人为[目+攴],音如越。”说明在方言里,[目+攴]还是使人之意。
在本义之外,[目+攴]还有三个用法:
(1)目小动。《类篇·目部》:“[目+攴],目小动也。”
(2)同“瞲( xuè)”。明代吴元满《六书泝原直音》:“[目+攴],与瞲同。”
(3)同“䀗(jué)”。《六书故·人三》:“[目+攴],别作䀗”
这三种用法在典籍中没有应用实例。
[目+攴]的小篆写法如图:
([目+攴]的小篆写法)
2、夐。读音有两个:
(一) xuàn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敻,营求也。从[目+攴],从人在穴上。《商书》曰:‘高宗梦得说,使百工敻求,得之傅岩。’岩,穴也。”会意字,本义是营求。
看字形演变:
(敻的字形演变)
敻的早期字形与部首字“[目+攴]”相同,后来增加了字形的上部,其中,最上面的“人”是象形字,表示“人”,下面的“穴”是形声字,表示“土屋”或洞穴。再加上[目+攴]表示举目使人,合在一起会意举目使人临穴以营求之意。
这里的《商书》,指的是《说命上》的序文。今本原文作“高宗梦得说,使百工营求诸野,得诸傅岩”。傅岩,是傅说隐居的地方。殷之贤王高宗,在梦中得到一个贤相,他的名字叫“说”。群臣之内没此人,他便让百官依据他所梦之处寻找,在傅岩寻找到“说”。
(傅说雕塑)
孔广居《说文疑疑》:“敻训营求,有寻隙觅间意,故从人在穴上。目以审察之,攴以指使之,皆营求意也。”
《清史·左宗棠传》:“尝以诸葛亮自比,人目其狂也。胡林翼亟名之,谓横览九州,更无才出其右者。年且四十,顾谓所亲曰:‘非梦卜敻求,殆无幸矣。’”用的就是“敻”的营求本义。
本义之外,敻还有一个用 同“矎”。《广雅·释训》:“夐夐,视也。”王念孙《广雅疏证》:“卷一云:‘矎,视也。’重言之,是曰矎矎。‘矎’与‘夐’同。”
(二) xiòng。这个读音出自《广韵》。用法有二:
(1)远。《广雅·释诂一》:“敻,远也。”王念孙《广雅疏证》:“敻之言迥也。”又《释诂二》:“敻,长也。”王念孙《广雅疏证》:“《说文》:‘长,久远也。’远与长亦同义。”韩愈《寒食日出游》:“念君又署南荒吏,路指鬼门幽且敻。”他的朋友张亦被贬荒寒之地,所以是幽且敻。
(荒远)
(2)姓。《万姓统谱·敬韵》:“敻,见《姓苑》。”
敻的小篆写法如图:
(敻的小篆写法)
3、闅。读 wén。《说文解字》给的解释是:“闅,低目视也。从,門声。弘农湖县有闅乡。汝南西平有闅亭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低着眼睛看。
(低着眼睛看)
《广韵·文韵》:“闅,俗作阌。”
闅多用于地名“闅乡”,即“阌乡”,汉代湖县乡名。后周置郡及县,隋初俱废;开皇十六年又置县。1954年,并入河南灵宝市。
闅的小篆写法如图:
(闅的小篆写法)
4、[大+目+攴](GB字库没有收录,只能描述字形)。读 quán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大视也。从大[目+攴]。读若 齤(quán,缺齿)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睁大眼睛看。《广韵·仙韵》:“[大+目+攴],大视貌。”
(睁大眼睛看)
[大+目+攴]的小篆写法如图:
([大+目+攴]的小篆写法)
(【说文解字】)之632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